幅员辽阔的神州大地曾经或正拥有许多湖泊:西湖以秀丽闻名;太湖出产独一无二的奇石;洞庭湖参与了无数神话与诗篇;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等等!曾经,贝加尔湖也是我国的淡水湖。
01古籍里的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在西汉时被称为“北海”。《说文解字》称:“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 最早明确记载北海之存在的是官方史料《汉书》:可见在汉人的心中,贝加尔湖就已并非鄱阳湖、洞庭湖等可比拟,是辽阔如汪洋的“纳百川者”。从《汉书》的记载来看,当时生活在贝加尔湖一带的是丁零人。西汉时,丁零人为匈奴所征服,受到匈奴的管辖。而若是再将时间往回拨,丁零族的先祖可是在商周时活跃于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赤狄(即“鬼方”)。关于丁零即是赤狄后裔一事,曾与丁零人做邻居的北魏留下了重要的文字记载。公元四世纪前后,北魏曾迁居漠北。丁零人即活动于其北部边陲。后来,不少丁零部族首领归降,大量丁零族人迁居北魏境内。创作《魏书》的魏收出身权贵,自己也在朝中做官,其创作中采纳的关于丁零的史料或许就来自他所接触到的丁零人。这也为后世证明丁零就是赤狄后裔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理清了贝加尔湖、北海、丁零和赤狄的关系,贝加尔湖从很早之前便属于中国也就成了不证自明的事实。可惜的是,它第一大淡水湖的头衔后来之所以让给了鄱阳湖,并非是自己不再纳百川,而是贝加尔湖不再属于炎黄子孙。
02准噶尔的崛起与“北海”传说的结束
贝加尔湖是何时因何而丢的呢?或许从准噶尔汗国那里,我们能获得最接近真相的答案。准噶尔蒙古是卫特拉蒙古的一支,在十六世纪后期崛起,至十七世纪到达巅峰。期间,准噶尔先后挤占本与自己同出一源的和硕特蒙古、土尔扈特蒙古和杜尔伯特蒙古的生存空间,并侵入青藏,翻越天山,以及一度占领喀尔喀蒙古的领地,建立起疆域辽阔且与大清无宗藩关系的准噶尔汗国。疆域至盛时,准噶尔汗国实际控制的土地囊括今叶尼塞河上游(包括本属于喀尔喀蒙古的贝加尔湖)。期间喀尔喀蒙古贵族虽投靠清廷,表示愿意将包括贝加尔湖在内的广大领土“献给”中原,但其国土的大部分实际上已为准噶尔所控制。且准噶尔蒙古也并不承认清廷对贝加尔湖的“占有”。贝加尔湖在事实上被割裂了与中国的联系。
三张图片的变化可以看出:沙俄鲸吞大量蒙古北部领土
03贝加尔湖与俄国的因果
或许曾经数次征讨准噶尔的清朝廷也曾想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北海的一时之失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只是,清廷或许遗漏了另一个要素——俄国。在准噶尔蒙古崛起与衰亡的路上,俄国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早期,囿于准噶尔蒙古的生产力还十分落后,准、俄的交往多发生于俄国在西伯利亚地区的“要塞型”城镇。且作为典型的游牧民族,准噶尔蒙古在同俄国的经济交往中侧重家畜良种、武器和建筑工匠的获得。交往中,准俄间自然发生过不少冲突。但随着国力的积累,以及野心勃勃的噶尔丹成为汗国的新领袖,准噶尔人还是逐渐形成了“联俄抗清”的对外战略。说来也是荒诞,准噶尔之所以联俄以抗清,一定程度是因为噶尔丹时期准噶尔人与清人的贸易规模远大于同俄国人的贸易规模。因为侵扰大清更“有利可图”,再加上清廷要护着与准噶尔矛盾重重的喀尔喀,准噶尔“抗清”便具有了必然性。同时,噶尔丹觉察到与俄国友好交往的重要意义,又力改准俄的既往紧张关系,为“联俄”创造了可能性。不过噶尔丹想利用俄国在清廷身上赚取利益,俄国也并不客气从准噶尔汗国获得“好处”。起初俄国愿意同准噶尔交好,既是因为当时俄国侵略的重心在黑龙江流域,准噶尔活动的地区暂时不是他们的目标,也是因为西伯利亚地区的人口不足以支撑俄国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但到了十七世纪末期,不仅准噶尔汗国迎来了鼎盛时期,俄国在西伯利亚的统治力也大幅提升。准俄之间的关系便也由原来的以和为主,变换为斗而不破。向准噶尔的领土扩张,成为十七至十八世纪俄国的主要对准政策。包括贝加尔湖在内的整个叶尼塞河上游正是在这一时期被俄国从准噶尔汗国手中完全夺去。从“北海”到“Озеро Байкал”(贝加尔湖的俄语名);从准噶尔汗国在事实层面丢失了贝加尔湖,到清廷通过《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完成了贝加尔湖法律层面的“转让”;从华夏记忆中的巨泽到俄国的领土——贝加尔湖的失去,怎能不算是神州大地的巨大损失!
赞(80)